外科??谱o理技術 時間:2016-01-11 10:46:06 瀏覽量:1909次 換藥技術 (一)目的:為患者更換傷口敷料,保持傷口清潔,預防、控制傷口感染,促進傷口愈合。 (二)實施要點 1.評估患者:(1)詢問、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。 (2)觀察、了解傷口局部情況。 2.操作要點: (1)核對醫(yī)囑。(2)協(xié)助患者取得舒適的體位。(3)正確暴露傷口。 (4)區(qū)分傷口類型并采取相應的換**法。(5)正確處理傷口并固定。 3.指導患者: (1)告知患者換藥的目的及配合事項。 (2)告知患者注意保持傷口敷料清潔干燥,敷料潮濕時應當及時更換。 (三)注意事項 1.嚴格執(zhí)行無菌操作原則。 2.包扎傷口時要保持良好血液循環(huán)不可固定太緊,包扎肢體時應從身體遠端到近端,促進靜脈回流。 靜脈留置針技術 (一)目的: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,便于搶救,適用于長期輸液患者。 (二)實施要點:1.評估患者: (1)詢問、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,向患者解釋并取得患者配合。(2)評估患者局部皮膚及血管情況。 2.操作要點: (1)核對醫(yī)囑,做好準備。 (2)攜用物至患者旁,協(xié)助患者做好準備,取舒適體位。 (3)選擇患者適宜的穿刺部位進行穿刺, 穿刺成功后,松開止血帶,并壓住導管前端處的靜脈,抽出針芯,連接肝素帽或者正壓接頭,用無菌透明膜作封閉式固定(安全留置針省略部分步驟)。 將輸液器與肝素帽或者正壓接頭連接。 (5)根據患者病情調節(jié)滴速。 (6)在無菌透明膜上注明穿刺日期。 (7)協(xié)助患者取舒適臥位,將呼叫器放置于患者可及位置。(8)觀察患者情況。 (9)封管時消毒肝素帽或者正壓接頭,用5-10毫升肝素鹽水正壓封管。 3.指導患者: (1)向患者解釋使用靜脈留置針目的和作用。 (2)告知患者注意保護使用留置針的肢體,不輸液時,也盡量避免肢體下垂姿勢,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導管。 (三)注意事項 1.更換透明貼膜后,也要記錄當時穿刺日期。2.靜脈套管針保留時間可參照使用說明。 3.每次輸液前后應當檢查患者穿刺部位及靜脈走向有無紅、腫,詢問患者有關情況,發(fā)現(xiàn)異常時及時拔除導管,給予處理。 心肺復蘇基本生命支持術 (一)目的: 以徒手操作來恢復猝死患者的自主循環(huán)、自主呼吸和意識,搶救發(fā)生突然意外死亡的患者。 (二)實施要點: 1.評估患者: (1)判斷患者意識:呼叫患者、輕拍患者肩部。確認患者意識喪失,立即呼救,尋求他人幫助。 (2)判斷患者呼吸:通過看、聽、感覺(看:胸部有無起伏;聽:有無呼吸音;感覺:有無氣流逸出。)三步驟來完成,判斷時間為10秒鐘,無反應表示呼吸停止,應立即給予人工呼吸。 (3)判斷患者頸動脈搏動:術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觸及患者氣管正中部(相當于喉結的部位),旁開兩指,至胸鎖乳突肌前緣凹陷處。判斷時間為10秒鐘。如無頸動脈搏動,應立即進行胸外按壓。 2.操作要點: (1)開放氣道:將床放平,如果是軟床,胸下需墊胸外按壓板,將患者放置于仰臥位。 ‚如有明確呼吸道分泌物,應當清理患者呼吸道,取下活動義齒。ƒ開放氣道,采用仰頭抬頦法。 (2)人工呼吸: 口對口人工呼吸:送氣時捏住患者鼻子,呼氣時松開,送氣時間為1秒,見胸廓抬起即可。 ‚應用簡易呼吸器:將簡易呼吸器連接氧氣,氧流量8-10升/分,一手固定面罩,另一手擠壓簡易呼吸器,每次送氣400—600毫升,頻率10—12次/分。 (3)胸外按壓:按壓部位:胸骨中下1/3處。 ‚按壓手法: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壓部位,另一手平行重疊于此手背上,手指并攏,只以掌根部接觸按壓部位,雙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,雙肘關節(jié)伸直,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壓。 ƒ按壓幅度:使胸骨下陷4-5厘米,而后迅速放松,反復進行。 „按壓時間:放松時間=1:1。 …按壓頻率:100次/分。 †胸外按壓:人工呼吸=30:2。 ‡操作5個循環(huán)后再次判斷頸動脈搏動及人工呼吸10秒鐘,如已恢復,進行進一步生命支持;如頸動脈搏動及人工呼吸未恢復,繼續(xù)上述操作5個循環(huán)后再次判斷,直至高級生命支持人員及儀器設備的到達。 (三)注意事項 1.人工呼吸時送氣量不宜過大,以免引起患者胃部脹氣。 2.胸外按壓時要確保足夠的頻率及深度,盡可能不中斷胸外按壓,每次胸外按壓后要讓胸廓充分的回彈,以保證心臟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。 3.胸外按壓時肩、肘、腕在一條直線上,并與患者身體長軸垂直。按壓時手掌掌根不能離開胸壁。 經氣管插管/氣管切開吸痰法 (一)目的: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,保證**的通氣。 (二)實施要點: 1.評估患者: (1)了解患者病情、意識狀態(tài)。 (2)了解呼吸機參數設置情況。(3)對清醒患者應當進行解釋,取得患者配合。 2.操作要點: (1)做好準備,攜物品至患者旁,核對患者。 (2)將呼吸機的氧濃度調至100%,給予患者純氧2分鐘,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癥。 (3)接負壓吸引器電源或者中心負壓吸引裝置,調節(jié)壓力(成人為150—200mmHg)。 (4)打開沖洗水瓶。 (5)撕開吸痰管外包裝前端,一只手戴無菌手套,將吸痰管抽出并盤繞在手中,根部與負壓管相連。 (6)非無菌手斷開呼吸機與氣管導管,將呼吸機接頭放在無菌紙巾上。用戴無菌手套的一只手迅速并輕輕地沿氣管導管送入吸痰管,吸痰管遇阻力略上提后加負壓,邊上提邊旋轉邊吸引,避免在氣管內上下提插。 (7)吸痰結束后立即接呼吸機通氣,給予患者100%的純氧2分鐘,待血氧飽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后再將氧濃度調至原來水平。 (8)沖洗吸痰管和負壓吸引管,如需再次吸痰應重新更換吸痰管。 (9)吸痰過程中應當觀察患者痰液情況、血氧飽和度、生命體征變化情況。 (10)協(xié)助患者取安全、舒適體位。 (三)注意事項 1.操作動作應輕柔、準確、快速,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秒,連續(xù)吸痰不得超過3次,吸痰間隔予以純氧吸入。 2.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順利,遇到阻力時應分析原因,不可粗暴盲插。 3.吸痰管**外徑不能超過氣管導管內徑的1/2,負壓不可過大,進吸痰管時不可給予負壓,以免損傷患者氣道。 4.注意保持呼吸機接頭不被污染,戴無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被污染。 5.沖洗水瓶應分別注明吸引氣管插管、口鼻腔之用,不能混用。 6.吸痰過程中應當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,如有心率、血壓、呼吸、血氧飽和度的明顯改變時,應當立即停止吸痰,立即接呼吸機通氣并給予純氧吸入。 心電監(jiān)測技術 (一)目的: 監(jiān)測患者心率、心律變化。 (二)實施要點: 1.評估要點: (1)評估患者病情、意識狀態(tài)。 (2)評估患者皮膚狀況。 (3)對清醒患者,告知監(jiān)測目的及方法,取得患者合作。 (4)評估患者周圍環(huán)境、光照情況及有無電磁波干擾。 2.操作要點: (1)檢查監(jiān)測儀功能及導線連接是否正常。 (2)清潔患者皮膚,保證電極與皮膚表面接觸良好。 (3)將電極片連接至監(jiān)測儀導聯(lián)線上,按照監(jiān)測儀標識要求貼于患者胸部正確位置,避開傷口,必要時應當避開除顫部位。 (4)選擇導聯(lián),保證監(jiān)測波形清晰、無干擾,設置相應合理的報警界限。 3.指導患者: (1)告知患者不要自行移動或者摘除電極片。 (2)告知患者和家屬避免在監(jiān)測儀附近使用手機,以免干擾監(jiān)測波形。 (3)指導患者學會觀察電極片周圍皮膚情況,如有癢痛感及時告訴醫(yī)護人員。 (三)注意事項 1.根據患者病情,協(xié)助患者取平臥位或者半臥位。 2.密切觀察心電圖波形,及時處理干擾和電極脫落。 3.每日定時回顧患者24小時心電監(jiān)測情況,必要時記錄。 4.正確設定報警界限,不能關閉報警聲音。 5.定期觀察患者粘貼電極片處的皮膚,定時更換電極片和電極片位置。 6.對躁動患者,應當固定好電極和導線,避免電極脫位以及導線打折纏繞。 7.停機時,先向患者說明,取得合作后關機,斷開電源。 除顫技術 (一)目的 :糾正患者心律失常。 (二)實施要點1.評估要點:了解患者病情狀況,評估患者意識、心電圖狀況以及是否有室顫波。 2.操作要點: (1)迅速攜除顫器及導電糊或者生理鹽水紗布至患者旁。(2)監(jiān)測患者心律。 (3)在電極板上涂以適量導電糊或者生理鹽水紗布,涂抹均勻。 (4)確認電復律方式為非同步方式,能量選擇正確。 (5)電極板位置安放正確,電極板與皮膚緊密接觸, 壓力適當。 (6)再次觀察心電示波,確實需要除顫,充電后雙手拇指同時按壓放電按鈕電擊除顫。 (三)注意事項: 1.除顫前確定患者除顫部位無潮濕、無敷料。如患者帶有植入性起搏器,應注意避開起搏器部位至少10厘米。 2.除顫前確定周圍人員無直接或者間接與患者接觸。 3.操作者身體不能與患者接觸,不能與金屬類物品接觸。 4.動作迅速,準確。 5.保持除顫器完好備用。 患者約束法 (一)目的 1.對自傷、可能傷及他人以及的患者限制其身體或者肢體活動,確?;颊甙踩?,保證治療、護理順利進行。 2.防止患兒過度活動,以利于診療操作順利進行或者防止損傷肢體。 (二)實施要點: 1.評估患者: (1)評估患者病情、意識狀態(tài)、肢體活動度、約束部位皮膚色澤、溫度及完整性等。 (2)評估需要使用保護具的種類和時間。 (3)向患者和家屬解釋約束的必要性,保護具作用及使用方法,取得配合。 2.操作要點: (1)肢體約束法:暴露患者腕部或者踝部;用棉墊包裹腕部或者踝部;將保護帶打成雙套結套在棉墊外,稍拉緊,使之不松脫;將保護帶系于兩側床緣;為患者蓋好被整理床單位及用物。 (2)肩部約束法: 暴露患者雙肩;將患者雙側腋下墊棉墊;將保護帶置于患者雙肩下,雙側分別穿過患者腋下,在背部交叉后分別固定于床頭;為患者蓋好被,整理床單位及用物。 (3)全身約束法:多用于患兒的約束。具體方法是:將大單折成自患兒肩部至踝部的長度,將患兒放于中間;用靠近護士一側的大單緊緊包裹同側患兒的手足至對側,自患兒腋窩下掖于身下,再將大單的另一側包裹手臂及身體后,緊掖于靠護士一側身下;如患兒過分活動,可用繃帶系好。 3.指導患者: (1)告知患者及家屬實施約束的目的、方法、持續(xù)時間,使患者和家屬理解使用保護具的重要性、安全性,征得同意方可使用。 (2)告知患者和家屬實施約束中,護士將隨時觀察約束局部皮膚有無損傷、皮膚顏色、溫度、約束肢體末梢循環(huán)狀況,定時松解。 (3)指導患者和家屬在約束期間保證肢體處于功能位,保持適當的活動度。 (三)注意事項 1.實施約束時,將患者肢體處于功能位,約束帶松緊適宜,以能伸進一、二手指為原則。 2.密切觀察約束部位的皮膚狀況。 3.保護性約束屬制動措施,使用時間不宜過長,病情穩(wěn)定或者治療結束后,應及時解除約束。需較長時間約束者,每2小時松解約束帶1次并活動肢體,并協(xié)助患者翻身。 4.準確記錄并交接班,包括約束的原因、時間,約束帶的數目,約束部位,約束部位皮膚狀況,解除約束時間等。 “T”管引流護理 (一)目的 ;1.防止患者發(fā)生膽道逆行感染。 2.通過日常護理保證引流的**性。 3.觀察膽汁的量、顏色、性質。 (二)實施要點 : 1.評估患者: (1)詢問、了解患者病情。 (2)評估患者“T”管引流情況。 2.操作要點: (1)做好準備,協(xié)助患者擺好體位,暴露“T”管及右腹壁,注意遮擋患者。 (2)將固定于腹壁外的“T”管,連接引流袋,引流袋應低于“T”管引流口平面。 (3)維持**引流,引流管勿打折、勿彎曲,囑患者保持**體位,即平臥時引流管應低于腋中線,站立或者活動時不可高于腹部引流口平面,防止引流液逆流。 (4)觀察膽汁顏色、性質、量,并記錄。 (5)根據患者情況每天或者隔日更換引流袋一次,具體方法是:鋪墊巾于所換引流管口處的下方,用止血鉗夾住引流管近端,將新引流袋檢查后掛于床邊,出口處擰緊;一手捏住引流管,一手捏住引流袋自接口處斷開,將舊引流袋放于醫(yī)用垃圾袋中;消毒引流管口周圍,將新的引流袋與引流管連接牢固,觀察有無引流液引出并妥善固定。 (6)“T”管拔除后,局部傷口以凡士林紗布堵塞,1-2日會自行封閉,觀察傷口滲出情況,體溫變化、皮膚鞏膜黃染、嘔吐、腹痛、腹脹等情況。 3.指導患者: (1)告知患者放置或者更換引流袋的注意事項;(2)指導患者在身體活動過程中保護“T”管。 (三)注意事項 1.嚴格執(zhí)行無菌操作,保持膽道引流管通暢。 2.妥善固定好管路,操作時防止牽拉,以防“T”管脫落。 3.保護患者引流口周圍皮膚,局部涂氧化鋅軟膏,防止膽汁浸漬引起局部皮膚破潰和感染。 造口護理技術 (一)目的 : 1.保持造口周圍皮膚的清潔。 2.幫助患者掌握正確護理造口的方法。 (二)實施要點: 1.評估患者:(1)詢問、了解患者對護理造口方法和知識掌握程度。 (2)了解患者造口類型及造口情況。(3)評估患者造口的功能狀況。 (4)評估患者自理程度,以決定護理的方式。 2.操作要點: (1)協(xié)助患者取舒適臥位,必要時使用屏風遮擋。(2)由上向下撕離已用的造口袋,并觀察內容物。 3)溫水清潔造口及周圍皮膚,并觀察周圍皮膚及造口的情況。4)用造口量度表量度造口的大小、形狀。 (5)繪線,做記號。 (6)沿記號修剪造口袋底盤,必要時可涂防漏膏、保護膜。 (7)撕去粘貼面上的紙, 按照造口位置由下而上將造口袋貼上,夾好便袋夾。 3.指導患者: (1)向患者解釋利用造口袋進行造口管理的重要性,強調患者學會操作的必要性。 (2)向患者介紹造口特點以減輕恐懼感,引導其盡快接受造口的現(xiàn)實而主動參與造口自我管理。 (三)注意事項 1.護理過程中注意向患者詳細講解操作步驟。 2.更換造口袋時應當防止袋內容物排出污染傷口。 3.撕離造口袋時注意保護皮膚,防止皮膚損傷。4.注意造口與傷口距離,保護傷口,防止污染傷口。 5.貼造口袋前應當保證造口周圍皮膚干燥。 6.造口袋裁剪時與實際造口方向相反,不規(guī)則造口要注意裁剪方向。 7.造口袋底盤與造口粘膜之間保持適當空隙(1-2毫米),縫隙過大糞便刺激皮膚易引起皮炎,過小底盤邊緣與粘膜摩擦將會導致不適甚至出血。 8.如使用造口輔助用品應當在使用前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,如使用防漏膏應當按壓底盤15-20分鐘。 9.教會患者觀察造口周圍皮膚的血運情況,并定期手擴造口,防止造口狹窄。 膀胱沖洗護理 (一)目的 :1.使尿液引流通暢。 2.治療某些膀胱疾病。 3.清除膀胱內的血凝塊、粘液、細菌等異物,預防膀胱感染。 4.前列腺及膀胱手術后預防血塊形成。 (二)實施要點 :1.評估患者: (1)詢問、了解患者病情,向患者解釋,取得合作。 (2)了解患者尿液的性狀、有無尿頻、尿急、尿痛、膀胱憋尿感,是否排盡尿液及尿管通暢情況。 2.操作要點:(1)進行核對,做好準備。 (2)洗手,戴口罩。 (3)將膀胱沖洗液懸掛在輸液架上,將沖洗管與沖洗液連接,Y形管一頭連接沖洗管、另外兩頭分別連接導尿管和尿袋。連接前對各個連接部進行消毒。 (4)打開沖洗管,夾閉尿袋,根據醫(yī)囑調節(jié)沖洗速度。 (5)夾閉沖洗管,打開尿袋,排出沖洗液。如此反復進行。 (6)在持續(xù)沖洗過程中,觀察患者的反應及沖洗液的量及顏色。評估沖洗液入量和出量,膀胱有無憋脹感。 (7)沖洗完畢,取下沖洗管,消毒導尿管口接尿袋,妥善固定,位置低于膀胱,以利引流尿液。 (8)協(xié)助患者取舒適臥位。 (三)注意事項 :1.嚴格執(zhí)行無菌操作,防止醫(yī)源性感染。 2.沖洗時若患者感覺不適,應當減緩沖洗速度及量,必要時停止沖洗,密切觀察,若患者感到劇痛或者引流液中有鮮血時,應當停止沖洗,通知醫(yī)師處理。 3.沖洗時,沖洗液瓶內液面距床面約60厘米,以便產生一定的壓力,利于液體流入,沖洗速度根據流出液的顏色進行調節(jié),一般為80-100滴/分鐘;如果滴入藥液,須在膀胱內保留15-30分鐘后再引流出體外,或者根據需要延長保留時間。 4.寒冷氣候,沖洗液應加溫至35℃左右,以防冷水刺激膀胱,引起膀胱痙攣。 5.沖洗過程中注意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。 腦室引流管的護理 (一)目的 :1.保持引流通暢。2.防止逆行感染。3.便于觀察腦室引流液性狀、顏色、量。 (二)實施要點 :1.評估患者:(1)了解患者病情、生命體征,向患者解釋、取得合作。 (2)詢問患者有無頭痛等主觀感受。 2.操作要點: (1)進行核對,做好準備。 (2)觀察患者意識、瞳孔、生命體征的變化。 (3)嚴密觀察腦脊液引流量、顏色、性質及引流速度。 (4)保持引流通暢,穿刺部位干燥,引流系統(tǒng)的密閉性。 (5)引流袋懸掛高度應當高于腦平面10-20厘米,以維持正常顱內壓。 (6)每日更換頭部無菌治療墊巾,并在無菌操作下更換引流袋。 (7)保證患者體位舒適。 3.指導患者: (1)指導患者取適合的臥位。(2)告訴患者不能隨意移動引流袋位置。 (3)告訴患者保持傷口敷料清潔,不可抓撓傷口。 (三)注意事項 1.應當讓患者頭枕無菌治療巾。2.搬動患者時先夾畢引流管,待患者安置穩(wěn)定后再打開引流管。 3.幫助患者翻身時,避免引流管牽拉、滑脫、扭曲、受壓。 4.患者出現(xiàn)精神癥狀、意識障礙時,應當適當約束。 5.患者發(fā)生引流不暢時,告知醫(yī)師。 胸腔閉式引流管的護理 (一)目的 : 1.保持引流通暢,維持胸腔內壓力。 2.防止逆行感染。 3.便于觀察胸腔引流液的性狀、顏色、量。 (二)實施要點 :1.評估患者: (1)了解患者病情、生命體征,向患者解釋,取得合作。 (2)觀察胸腔引流情況。 2.操作要點: (1)進行核對,做好準備。(注:水封瓶準備:要在瓶內注入外用鹽水,注水量以水柱波動4-6厘米為宜,在引流瓶的水平線上注明日期及水量)。 (2)用兩把止血鉗雙重加閉引流管。 (3)消毒引流管連接口,并與負壓引流筒或者水封瓶連接。 (4)觀察引流是否通暢。 5)將引流瓶放于安全處,保持引流瓶低于胸腔60—100厘米6)觀察引流液的性質、量及患者反應。 3.指導患者: (1)囑患者不要拔出引流管及保持密閉狀態(tài)。 (2)拔除引流管前囑患者深吸氣,然后摒住,以免拔出引流管時管端損傷肺臟或者疼痛及造成氣胸。 (三)注意事項 1.術后患者若血壓平穩(wěn),應取半臥位以利引流。 2.水封瓶應位于胸部以下,不可倒轉,維持引流系統(tǒng)密閉,接頭牢固固定。 3.保持引流管長度適宜,翻身活動時防止受壓、打折、扭曲、脫出。 4.保持引流管通暢,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量、顏色、性質,并作好記錄。如引流液量增多,及時通知醫(yī)師。 5.更換引流瓶時,應用止血鉗夾閉引流管防止空氣進入。注意保證引流管與引流瓶連接的牢固緊密,切勿漏氣。操作時嚴格無菌操作。 6.搬動患者時,應注意保持引流瓶低于胸膜腔。 7.拔除引流管后24小時內要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胸悶、憋氣、呼吸困難、氣胸、皮下氣腫等。觀察局部有無滲血、滲液,如有變化,要及時報告醫(yī)師處理。 上一篇:內科??谱o理技術 下一篇:沒有了! 預約掛號 坐診時間 門診流程 住院流程 醫(yī)保服務 病友之聲 來院路線